前幾天跟老婆聊到,感覺好像最近結婚的人特別多?身為一個作科學的人,當然不能只是感覺,要拿出證據才行。於是我立刻搜尋了內政部的結婚統計紀錄,想不到,真是想不到,內政部統計處的網站居然就附了一個簡易的「資料視覺化」工具,於是我和老婆的假說馬上得到初步的驗證。和其他資料同好分享這個研究之後,得到一些回饋,其中包含了:其實大家不是趕「年底」結婚,而是趕「過年前」結婚,也就是說我們要看的,其實不是陽曆的年底,是農曆的年底。如果這個假設可以得到驗證,或多或少就證實了「討個老婆好過年」這種民間傳說。

於是接著我找到了內政部統計查詢網,這個網站的介面雖然嚇人,但是出乎意料非常強大,稍微熟悉一下它的邏輯後,便感受到它的強大。此外雖然網頁介面會阻止範圍太大或項目太多的查詢,但是如果直接透過 URL 的參數查詢的話,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!於是我便很快下載了所有的結婚統計資料,從1994(民國83年)1月一直到2017年(民國106年)的10月,共286個月份。

為了要能標出統計資料對應的農曆月份,我找到了 lidaobing 在 github 上開源的 python-lunardate。接著,以每個統計月份的最後一天(小技巧:可以利用calendar.monthrange()來查詢某年某月有幾天)來換算對應的農曆月份。結果果不其然,每年的結婚登記高峰果然都落在11、12或1月。當然,因為人口統計資料是西曆月份的關係,所以硬要用農曆月份來詮釋,絕對會有一些落差,不過以質化分析來說,還是滿有意義的。

結婚對數與農曆月份的關係

結婚對數與農曆月份的關係

上圖涵蓋了 1997 年 10 月到 2017 年 10 月,共 240 個月的統計資料。可以看到,無論從西曆或農曆月份的觀點來看,的確結婚的高峰都落在「年底」。但是,人生最厲害的就是這個 but,這樣的特徵在最近5年有逐漸消失的趨勢;換個說法,除了年底外,每年年中也會有另一次高峰,而這個年中的高峰有越來越強的趨勢,尤其是 2014 年和 2015 年年中的高峰,根本比前後的年底高峰還高。為什麼這幾年不流行年底結婚了,我也不曉得。

註:2008年5月23起結婚改採登記制,有可能是讓圖形看起來更複雜的起點XD

結婚對數與農曆年份的關係

結婚對數與農曆年份的關係

討論完了一年內的趨勢,或許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,看看是否有哪些年的結婚人數特別多或特別少?很直覺我們可以想到的幾個明顯標的,包含所謂的民國百年,以及寡婦年、孤鸞年。關於寡婦年與孤鸞年,我才剛寫了另外一篇來研究。話不多說,我們來看上圖的成果。

這張圖涵蓋的範圍包含 1994 年到 2016 年,各年度以農曆月份總計的結果。我知道這個作法聽起來很詭異,不過如果要看農曆年的影響,可能還是得這麼做比較好。其實說真的,每19年裡面大概都有7年雙立春,7年沒有立春。如果說一定要追求單立春的年份,那根本每19年裡面只有5年適合結婚。

我想大部分的新人也都同樣的觀點,或者說哪有可能苦苦等到單立春年才結婚,所以其實從上圖來看, 並沒有 單立春特別多人結婚的現象。唯一能說一些故事的就是,結婚人數特別少的年份,幾乎都是寡婦年。但是這又跟媒體上看到大家要避開的是「孤鸞年」並不相符。

結婚數與出生人口的關係

結婚數與出生人口的關係

大概是嫌自己給自己挖的坑還不夠多,我最後還想看,結婚統計和出生統計的圖形,是否有某種正相關,或者存在一個特別明顯的延遲信號(一年?10個月?)。結論是什麼?看圖說故事覺得好像有某種關係,但是我做了一些量化的分析,看起來是沒有。至於分析結果就不貼上來讓大家見笑了。

那麼上面這張圖有沒有什麼有趣點呢?其實不是沒有的。大家可以看到龍年的年底,出生人口特別多。看來大家都還是想努力趕進度製造龍年寶寶。相較之下大家有沒有特別避開虎年呢?有一點,但是沒有龍年的年底出生潮這麼明顯,不過倒是可以注意1999年在虎年剛結束,剛進入兔年後,有一小波出生潮。